山东济南历城区花园路历城区同玲食品商行
电话:
传真:
Emall:
客服QQ:
6月8日至6月14日期间,食品安全领域爆发了“食品专家”涉嫌敲诈勒索以及2万吨食用盐流入北京等7省市的热点话题,此外,水果滞销问题以及食品行业的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也获得了媒体的较多关注。
食品安全领域,媒体热议“食品专家”董金狮涉嫌敲诈勒索,折射食品安全问题、反思监管漏洞等成为媒体评论主要观点,网民则更多的聚焦于媒体“推波助澜”与董金狮的扬名之间的关系。2万余吨假食盐销全国则引起了民众对食盐安全问题的担忧,也再次引发盐业专营废存的争议。国内食品行业和发展现状方面,水果滞销问题成为本周热点,一度出现舆论反转现象。不少企业加入跨境电商的合作竞争,以及国内政策对跨境电商的影响,使得跨境电商成为业界研究和热议的新方向。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食品专家”董金狮涉嫌敲诈勒索折射食品安全隐忧
6月29日,公安部通报了2014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侦破食药案件情况,提到“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负责人董某某涉及敲诈勒索案”。公安部通报称,董某某涉嫌敲诈勒索案,敲诈勒索数额达600万元。目前法院已经开庭审理。媒体报道指出,“董某某”指的正是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此后,媒体开始挖掘,董金狮的经历以及他“以打假为名,行盈利之实”的蛛丝马迹。
从6月30日开始,“董某某涉及敲诈勒索案”的舆情开始发酵。7月1日,《“食品专家”董金狮涉嫌敲诈勒索受审》、《“食品专家”董金狮涉敲诈勒索受审 涉案数额600万》等报道涌现。“董某某”的身份、经历成为报道关注主要内容,媒体用酷爱宣传自己,借“打假”扬名;12年接受4000次采访;被指靠“野鸡协会”牟利等几大特点勾画出董金狮的“伪食品专家”身份。当日,董金狮亲属在新浪官方微博中发表公开信,望各媒体慎重对待失实内容,立即删除该报道,消除不良影响。7月2日,大量的评论性文章开始出现,舆论关注度攀至顶峰。
《新京报》、《北京日报》、《扬子晚报》、中国青年网等众多媒体都聚焦了“伪食品专家”问题。评论观点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反思食品监管存在的漏洞。《北京日报》评论指出值得反思的两点“谁来给各类“野鸡协会”做鉴定?以及谁纵容了“野鸡协会”的存在?认为是职能部门失声、失职所致;二是“伪食品专家”的出现戳中食品安全的软肋。中国青年网认为,中国内地没有主管食品包装的部门,也缺乏相关的系统的行业标准,加之人口众多、食品生产、来源庞杂,监管乏力、公众认知不足等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毋庸讳言,食品行业的乱象纷呈、监管的疏漏和空白,都给了“食品专家”敲诈勒索的良好舞台。三是伪专家多源于真专家少。新华每日电讯指出,真专家没发挥社会应有的公共担当,起到行业“校正器”的作用,从而给了大量的伪专家招摇撞骗的空间。四是折射食品安全隐忧。千龙网评论认为,“食品专家”敢于冒着法律风险,敲诈勒索商家,除了他本人胆大妄为之外,最关键的是食品生产、销售企业本身存在问题,被“食品专家”抓住了小辫子,给“食品专家”提供了敲诈机会。
“食品专家”董金狮拥有超过50个头衔,出没在各大媒体上,如今却因涉嫌敲诈勒索成为反面人物,反转性令舆论一片哗然,媒体和网民都开始反思“食品专家”背后的问题。媒体分析较为多元化,从董金狮涉嫌敲诈勒索解读出了包括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食品安全代言人的选人机制、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漏洞等等问题。网民在感慨“伪食品安全专家”泛滥、食品安全问题让“伪专家”有机可趁的同时,更多的是将质疑的眼光转向了媒体。不少网民指出,董金狮的扬名与媒体的“推波助澜”脱离不了关系,如同前几年在电视节目中大热的张悟本,董金狮通过媒体的包装,迷惑了大批的观众,而媒体的跟风炒作和人云亦云,为董金狮的成名成功创造了条件。网民也不断呼吁,媒体应反思在舆论监督和新闻报道中,如何允中守直、传播真实和呼唤理性。
2.2万余吨假食盐销全国盐业专营问题再引争议
7月1日,公安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由泰州警方破获的一起假盐案件,不法分子以工业盐冒充食用盐销售,目前已流入包括北京在内的7个省市,制售假劣食用盐2万余吨,案值2000余万元,涉案主要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归案。
总体来看,媒体报道以消息类报道为主,评论性报道偶有涉及,且都集中在呼吁加强监管方面。消息类报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集中于关注案件的细节和处理,例如《长途客车运售假盐司机成骨干》、《公安部破特大假盐案 卖家售往全国7省市自己却从来不吃》等报道,报道同时指出,针对案件反映的监管薄弱环节和问题,公安机关已及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强化源头管控和实时实地监管的措施。二是关注流入省份的排查结果,如《扬州紧急排查,未发现涉案假盐》。三是聚焦于教授民众如何辨认真假食盐,例如媒体报道《两万吨假盐流入北京如何分辨真假食盐》、《2万吨假盐流入七个省市 真假食盐的辨别妙招》。评论性报道则聚焦于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南方网评论认为,放开市场专营,并不意味着对于市场的不管不问,相反,相关部门必须实行更加严格的食品监管制度,健全法律法规,实施依法治盐,切不可有放开市场专营就是放开市场监管的想法。
食盐作为民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其安全性受到了强烈关注,假盐案件的披露迅速引发了舆论关注,商贩的唯利是图和监管的薄弱成为舆论批评主要对象,如何辨别食盐真假、假盐的流向问题成为民众追问的话题。此次假盐的案件的披露,引发了不少民众的担忧和愤怒。担忧源于食盐作为不可或缺的食品,其质量问题将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制造假盐的行为也因而引起了愤怒,网络舆论场中,唾骂制造假盐商贩是奸商,要求严惩假盐制造者的声音不断涌现。在此阶段,媒体也开始加强辨识假盐常识的普及,自媒体则通过传播速度快以及影响面广的优势加强宣传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假盐案件”引发了舆论关于盐业是否应该取消专营的大讨论。从舆论反馈来看,不少网民都有“食盐专营制度”已经取消了的误解,他们将此次假盐的大量出现归咎于食盐专营制度取消,认为其导致食品监管失序。反对者则认为,废除专营符合市场竞争原则,假盐问题一直都存在,与是否专营无关。此次争议虽然基于误解的基础上,但食盐专营存废之争历时长久,其争议性也给相关部门提了个醒,盐业专营的存废需要严密、慎重的论证,食盐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仍然需要完善监管等配套政策的辅助。
3.夸大水果滞销事态引发舆论风波
近日,网络媒体和微信平台出现了关于《广东三水10万斤火龙果上市遇冷,果农无奈倒池塘》的报道,并被广泛转载,从而引发了公益义购活动。然而,佛山市农业局官方微信公众号“佛山农业”通报称,本次火龙果滞销事件纯属极个别事件,佛山未出现大面积滞销。7月5日,南方农村报在其认证微信公众号“农财网农化宝典”推送原创文章《评论丨火龙果滞销了吗?你这样是在帮他还是在害他?》,对该事件进行分析,认为“10万斤果全被倒进鱼塘喂鱼、堵塞鱼塘”系误读,使得舆论出现转向。
火龙果风波出现了舆论反转,引起了媒体和坊间的反思。微信文章分析认为部分媒体报道火龙果滞销,可能是出自善意,想帮果农,但也会“造成其他区域果贩压价,最后甚至连收都不收”,目前同属佛山的高明区已出现果贩压低收购价的现象。《南方日报》评论文章《火龙果火了 火得有点“乌龙”》中同样指出此次火龙果风波,可能造成对三水乃至佛山火龙果产业的整体品牌性伤害,这对主要面向经销商发售而非直接面向市民销售的火龙果种植企业而言,反而容易带来负面影响。
虽然佛山火龙果滞销有夸大成分,但从媒体报道检索来看,关于水果滞销的报道屡见报端,网上和朋友圈中也有大量的传播,个别果场的部分滞销现象是现实存在的,媒体报道开始逐渐聚焦滞销原因,反思农业生产及运营模式的改善等。媒体分析滞销原因集中在:多地的多雨天气,导致消费者的水果需求量下降;终端“走不动”,许多水果的价格虚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下降;生产管理成本不断增加,物流成本高,都增加了水果的进货成本。而电商、微商纷纷展开的助销行动又催生了对020的关注和反思,例如《火龙果、油桃滞销催生农业移动O2O》、《微商帮卖滞销水果背后:物流费成最大隐痛》等报道分析了020网销滞销水果方面的优势以及弊端。
翻看过往的新闻不难发现,水果滞销发生的频率非常高,等到销售出现问题才被动进行调控的方式饱受诟病。舆论呼吁畅通外销模式时,特别强调希望政府部门调动果农利用电商、微商的积极性,同时主动做好市场供需分析,为果农提供更多和更及时的信息。
4.食品行业跨境电商的机遇与挑战
本周,食品行业跨境电商话题热度较高。“聚美优品开卖海外食品”和“康美健康和汤臣倍健不约而同宣布进军跨境电商业务”点燃了相关舆论关注度,同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施行,对跨境电商带来冲击也获得了较多的关注度。
7月2日,聚美优品方面表示,聚美将进入食品保健品领域,独立食品频道也将于近期在首页上线。在业内人士看来,聚美正在谋求向跨境电商转型,欲站上新的风口。另有分析人士则认为,聚美想要在跨境电商领域复制前期的成功也没那么简单,它不仅要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还要有能迅速解决上游供应商和物流的能力。
国内保健食品业也开始进入跨境电商的竞争中,近日,康美健康和汤臣倍健不约而同宣布进军跨境电商业务,其中,后者更是宣布砸1.6亿元战略投资跨境电商进口行业吞吐量第一的供应链企业。中国网分析认为,用“乱象”来形容国内保健品行业现状不为过,面对日渐壮大的需求群体,二者的矛盾不可调和起来。和母婴产品一样,欧美国家在保健品质量监管方面更严厉,而且品种更多,价格更实惠,倒逼国内消费者向国外产品求助。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7月份开始施行,根据新规,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包装上无中文标签,或者其中文标签不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将一律按不合格产品做退货或销毁处理。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新规进一步提高“洋奶粉”等产品准入门槛,可能会对跨境电商带来冲击。《羊城晚报》指出,可以预见,跨境电商企业将因此面临一轮洗牌。消费者应了解新规,维护合法权益。而跨境电商也应该重视、了解法律法规,寻找可靠的货源,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是对企业自身的保护。
各企业加大对跨境电商的投入,以及国内政策对跨境电商监管加强,都预示着跨境电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基于对国外食品安全优于国内的心理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利用跨境电商购买海外食品。国内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同时,舆论也意识到监管的缺失问题,指出如果跨国食品失去监管,同样会带来安全隐患。澎湃新闻就此分析认为,在跨境食品电商的监管方面,政府部门协同治理仍缺乏相关细则和成熟做法。在保障舌尖安全的政策要求下,食品跨境电商不容犯错,比一般物品跨境电商面临的困局更严峻、复杂。舆论在期盼国家层面能够出台更多规范跨境食品电商政策的同时,对分析文章指出在亢奋的“电子商务+”的语境下,应保持理性,才有助于跨境食品电商未来的发展表示了极大的认可。